矫味剂 The flavoring agent
矫味剂系指药品中用以改善或屏蔽药物不良气味和味道,使病人难以觉察药物的强烈苦味(或其它异味如辛辣、刺激等等)的药用辅料。一般包括甜味剂、芳香剂、胶浆剂和泡腾剂四类。
甜味剂(Sweeting Agents)能掩盖药物的咸、涩和苦味。
目前世界上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约有二十多种,包括天然和合成二大类:
天然甜味剂有糖类物质如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麦芽糖、淀粉糖和乳糖,以及甜菊苷、甘草甜素、单糖浆和芳香糖浆等。甜菊苷,为微黄白色粉末,无臭、具有清凉甜味,其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,甜味持久且不被吸收,有较好的耐热性能,在95℃以下加热2小时甜度不变。甘草甜素,是甘草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,甜度约为蔗糖的250倍,显甜迟后,但留甜时间长。芳香糖浆主要有橙皮糖浆、枸橼糖浆、樱桃糖浆及桂皮糖浆。
合成甜味剂有糖精钠、三氯蔗糖、阿斯巴甜、纽甜等,甘油、山梨醇、甘露醇亦可作甜味剂。糖精钠是最早应用的人工合成非营养型甜味剂,甜度为蔗糖的200~500倍,浓度过大时有苦味,它不被人体吸收,可以随大小便一起排出。阿斯巴甜亦称蛋白糖,甜度为蔗糖的150~200倍,并具有清凉感,不易潮解、不致龋齿,糖尿病患者可食用,甜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,高至120℃时,其甜度趋近于零。纽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甜味剂,具有纯正的甜味,没有其他强力甜味剂常有的苦味和金属味,甜度比蔗糖甜7000~13000倍,比阿斯巴甜强30~60倍,而能量值几乎为零。
CDE登记号:F20230000347
性状:白色结晶粉末
CAS No.: 165450-17-9
质量标准:USP
制剂应用:药用辅料,矫味剂/甜味剂
包装规格:50g/瓶;500g/瓶;1kg/袋;25kg/桶
储存条件:阴凉干燥处避光,密封保存。
辅料概述:1993年纽甜问世,美国FDA在2002年审核允许将纽甜应用在所有食品及饮料中。中国于2003年批准纽甜为新的食品添加剂品种。目前,纽甜已被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在1000多种产品中。
纽甜是新一代无热量人造甜味剂,甜度约是蔗糖的7000-13000倍。口感清凉纯正、酷似蔗糖。作为激动剂与口腔的 TAS1R2 受体结合,阿斯巴甜与相同的受体结合。纽甜的耐高温水平优于阿斯巴甜,而甜度成本只有阿斯巴甜的1/3。稳定性高,不与还原糖或醛基风味化合物发生反应,无热量,安全代谢,不被吸收。适合糖尿病人、肥胖病患者、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。
Acesulfame Potassium, USP/EP/BP
CDE登记号:F20210000500
性状:白色结晶粉末
CAS No.: 55589-62-3
质量标准:USP
制剂应用:药用辅料,矫味剂/甜味剂
包装规格:50g/瓶;1kg/袋;25kg/桶
储存条件:遮光,密封保存,温度不超过25℃。
辅料概述:1967年德国人卡尔克劳斯(Karlclauss)发明了安赛蜜。作为一种低热量甜味剂被允许使用。甜度为蔗糖的200-250倍。安赛蜜对光、热(能耐225℃高温)稳定,pH值适用范围较广(pH=3-7),是当前世界上稳定性最好的甜味剂之一,在空气中不吸湿,使用时不与其它食品成分或添加剂发生反应。安赛蜜甜味纯正而强烈,优于蔗糖,甜味持续时间长,与阿斯巴甜1:1合用有明显增效作用。0
CDE登记号:F20220000423, DMF# 25112
性状:白色结晶粉末
CAS No.: 56038-13-2
质量标准:USP
制剂应用:药用辅料,矫味剂/甜味剂
包装规格:50g/瓶;1kg/袋;25kg/桶
储存条件:密封保存。
辅料概述:三氯蔗糖由英国Tale&Lyle公司和美国Johnson公司及其子公司在1976年联合开发而成。在保持蔗糖风味的同时将甜度提高了320倍-1000倍,同时大幅降低了所含能量,成为今天广泛应用于整个食品工业的甜味剂。中国于1997年批准使用,美国FDA于1998年批准使用。
糖精钠 Sodium Saccharin, USP/EP
性状:白色结晶粉末
CAS No.: 6155-57-3
质量标准:USP/EP,80-120目
制剂应用:药用辅料,矫味剂/甜味剂
包装规格:50g/瓶;1kg/袋;25kg/桶
储存条件:密封保存。
辅料概述:糖精钠又名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,于1879年开发,是最早应用的人工合成非营养型甜味剂,溶于水,在稀溶液中的甜度为蔗糖的200~500倍,浓度大时有苦味,在酸性条件下加热,甜味消失,并可形成苦味的邻氨基磺酰苯甲酸。因其低热量、不为人体吸收、可随大小便一起自动排出等特点被肥胖病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和龋齿等患者用作食糖替代品。
表2 常见药用辅料甜味剂与蔗糖的甜度对比
常见含“糖”药物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是药物结构中含有类似糖的结构;另一类是药用辅料中含有糖。血糖生成指数(GI),指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(通常为葡萄糖)升高血糖效应之比,反映某种食物使人体血糖升高的能力。GI值越大,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越快、能力越强。GI>70为高升糖指数食物,消化吸收快,进食后血糖峰值高,下降快,可导致血糖波动。G<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,消化吸收缓慢,胃肠停留时间长,餐后血糖峰值低且下降速度慢,可以起到控糖作用。升糖指数>55但<70,可酌情选用。
常用含“糖”药用辅料的血糖生成指数(GI)
*甜味剂法规概况